1、农业农村部: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
2、进口猪肉是如何影响国内猪肉价格的?
3、浙江2025年第12周生猪价格走势
4、“优质畜禽产品进机关”活动在杭举办
5、全年猪价将呈窄幅震荡态势,低于去年同期
农业农村部: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
为便于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现将2025年稳定实施的中央财政到人到户农业补贴政策发布如下。
一、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具体补贴依据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结合实际确定,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等方式直接兑现到户。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的耕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不得再给予补贴,对抛荒一年以上的,取消次年补贴资格。
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施方式为“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重点支持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械等有助于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急需、农机装备补短板、农业其他领域发展急需等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三、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补助对象为承担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任务的主体。鼓励各地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用。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在小麦生产中后期混合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保大穗、增粒重、提单产。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助。补助对象为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种植主体,鼓励引导规模种植户承担相关任务,促进加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土化、熟化进程。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适当弥补承担示范任务的农民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的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环节成本。
五、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继续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在稻谷主产省实施稻谷补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六、耕地轮作休耕补助。补助对象为承担耕地轮作休耕任务的种植主体。重点支持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大豆轮作,在黄淮海地区实施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花生)年际轮作,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新疆次宜棉区推广棉花、玉米等与花生、大豆轮作或间套作,扩大大豆和油料面积。继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等地实施休耕试点。
七、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补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服务公司、服务专业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等主体。支持各类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便利化服务,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等先进适用技术作为重点内容,推广应用集成配套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促进高产高质、节本减损;关键环节、单环节服务补助重点聚焦粮食精量播种等急需破解的短板制约环节。
八、草原禁牧补助与草畜平衡奖励。继续在13个牧区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草原禁牧补助与草畜平衡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实施草原禁牧、推动草畜平衡,河北、陕西等5省和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可用于推动生产转型,提高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对农牧民的补助奖励资金,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等方式发放给农牧民。
九、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中央财政继续为种植、养殖、森林三大类16个大宗农产品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胶、三大粮食作物制种、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公益林和商品林、青稞、牦牛、藏系羊。补贴比例为:中央财政在省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区分东部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种植业保险分别提供35%、45%的补贴,对养殖业保险分别提供40%、50%的补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全国全面实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此外,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资金,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给予支持。
上述政策,中央财政资金按照规定因素测算分配到省,由省级按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基层细化补贴范围、支持对象和补贴标准。
来源:农业农村部
进口猪肉是如何影响国内猪肉价格的?
近年来,国内猪肉市场风云变幻,价格起伏不定,让人不禁要问:进口猪肉,这个看似遥远的因素,是否真的在悄悄影响着我们餐桌上的肉价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官方数据怎么说。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猪肉产品(包括鲜冷冻猪肉、猪副产品、加工猪肉)总进口量达到了229.23万吨,同比下降了15.47%。尽管进口量有所下降,但这一数字仍然不容忽视。毕竟,进口猪肉作为国内猪肉市场的一个重要补充,其数量的增减无疑会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影响。
进口猪肉是如何影响国内猪肉价格呢?
一方面,进口猪肉的增加能够丰富市场供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猪肉价格的上涨。当国内猪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过快时,进口猪肉就像一股清流,能够及时填补市场供应的缺口,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例如,在2024年某些月份,由于国内猪肉供应不足,价格飙升,而进口猪肉的及时补充就起到了平抑价格的作用。
另一方面,进口猪肉的质量、价格以及贸易政策等因素也会对国内猪肉市场产生影响。据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研究员预计,2025年猪肉进口量依然会保持相对低位水平,回归疫情前水平,预计约100万吨。这一预测表明,尽管进口猪肉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对国内猪肉市场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对进口猪肉的贸易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例如,对欧盟进口猪肉展开反倾销调查,对美国进口猪肉加征10%关税,以及对加拿大进口猪肉加征25%关税等措施,都预示着全球贸易摩擦的升级和猪肉供应链的重新调整。这些政策调整不仅影响了进口猪肉的数量和价格,也间接影响了国内猪肉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
然而,进口猪肉并非国内猪肉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国内生猪产能、消费需求、饲料成本以及疫病防控等因素同样对猪肉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例如,2025年生猪市场就呈现出“缺猪猛涨”的特征,部分月份猪价大幅上涨,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生猪产能淘汰基本完成,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绿色区间,但散户补栏积极性低,导致市场供应向规模化企业集中所致。
此外,猪肉消费需求的变化也对价格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多样化,猪肉消费替代品越来越多,如牛肉、水产等冲击市场。同时,我国也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猪肉消费递减趋势可以预见。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猪肉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
进口猪肉作为国内猪肉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价格以及贸易政策等因素确实会对国内猪肉价格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国内生猪产能、消费需求以及饲料成本等因素也同样重要。因此,在分析国内猪肉价格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进口猪肉是否会影响国内猪肉价格?
在探讨国内猪肉价格的波动时,进口猪肉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进口猪肉究竟会不会对国内猪肉价格产生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系列官方数据来揭开这个谜团。
1.进口猪肉的规模与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进口猪肉的规模。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猪肉产品(包括鲜冷冻猪肉、猪副产品、加工猪肉)总进口量为229.23万吨,同比下降15.47%。这一数据表明,尽管进口猪肉量仍然庞大,但其规模正在逐年缩减。
再往前看,2023年我国进口猪肉总量达到了155万吨,接近非洲猪瘟疫情之前的水平。然而,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进口猪肉的依赖度逐渐降低。例如,2024年进口猪肉量同比下降了30.97%。预计2025年猪肉进口量将继续保持相对低位水平,回归疫情前水平,约100万吨。
2.进口猪肉的来源与成本
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广泛,包括西班牙、巴西、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多个国家。其中,西班牙和巴西一直是我国猪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例如,2023年西班牙和德国的猪肉进口量占比较大,分别达到19.41%和19.15%。
然而,不同国家的猪肉生产成本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在生猪养殖方面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或资源优势,使得其猪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我国进口这些国家猪肉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近年来,随着国际猪肉市场价格的波动和贸易政策的变化,进口猪肉的成本也在不断变化。例如,中国对欧盟进口猪肉展开反倾销调查,对美国进口猪肉加征10%关税,对加拿大进口猪肉加征25%关税,这些措施都导致了进口猪肉成本的上升。
3.进口猪肉对国内猪肉价格的影响
那么,进口猪肉究竟会不会对国内猪肉价格产生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影响相对复杂且有限。
一方面,进口猪肉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内猪肉价格的上涨。当国内猪肉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过快时,进口猪肉的增加可以增加市场供应,从而缓解供需矛盾,抑制价格上涨。例如,在某些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猪肉的消费需求会大幅增加,此时进口猪肉能够及时填补市场供应的缺口,保障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进口猪肉的价格优势相对减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对国内猪肉价格的影响。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和猪肉供应量的增加,国内猪肉价格逐渐回落,而进口猪肉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这使得进口猪肉与国内猪肉的价差逐渐缩小,进口猪肉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进口猪肉量在逐年缩减,但其对国内猪肉市场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因为进口猪肉作为国内猪肉市场的一个补充和调节因素,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稳定市场价格、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进口猪肉确实会对国内猪肉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复杂且有限。一方面,进口猪肉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内猪肉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和猪肉供应量的增加,进口猪肉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弱,其对国内猪肉价格的影响也逐渐减弱。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进口猪肉在国内猪肉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进口猪肉的动态变化,并合理调控进口规模和节奏,以保障国内猪肉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今日养猪业
浙江2025年第12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12周(3月17日-3月23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2.04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7.14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2.23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优质畜禽产品进机关”活动在杭举办
3月21日中午,“优质畜禽产品进机关”活动在省农业农村厅食堂前广场举办。本次活动由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办,以“‘两化’养殖产品优质 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行动”养殖企业生产的优质肉、蛋、奶产品,吸引大家驻足选购。
活动现场,“华统”火腿、“膳博士”猪肉、“黄天鹅”鸡蛋、“一鸣”牛奶等品牌产品琳琅满目。据了解,自2022年“两化”行动实施以来,全省治理成效明显,养殖环节用药量下降30%以上,养殖场豆粕使用量减少20%以上,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提升。
“饲料环保化改造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让产品品质更受认可。”桐乡华腾农业负责人表示。绍兴咸亨绍鸭育种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女士认为:“‘两化’标准倒逼企业升级,咸亨鸭如今在省内外供不应求。”
现场职工纷纷为绿色畜产品“买单”。张女士选购了一盒黄天鹅鸡蛋:“这些产品有‘两化’认证,安全又健康。”李先生则对金华“两头乌”猪肉赞不绝口:“肉质鲜美,价格实惠,支持本土品牌还能助力环保,一举两得!”
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产销对接桥梁,还通过主题展板、手举牌标语等方式传递绿色发展理念。“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参展企业收获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对绿色畜牧的信心。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
全年猪价将呈窄幅震荡态势
低于去年同期
一、供应充足,全国生猪价格季节性回落
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显示,三月份以来全国猪肉价格、生猪价格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走势。数据显示,三月份第二周全国生猪价格为15.39元/公斤,比上月同期下降3%。
在山东德州陵城区,养殖户陈书智的养猪场年初存栏生猪一万头。这几天连续出栏生猪,销往山东临沂、聊城等地的屠宰加工厂。
陈书智:“现在是存栏量是3700多头,今天卖了1020多头,不间断出栏,应该再有4天出完。”
陈书智说,目前生猪产能充裕,春节期间没有销售完的生猪,近期陆续到了出栏的时间。他不断加快出栏的节奏。山东德州另外一家畜牧公司的销售负责人也表示,尽管现在需求端比较平淡,但是生猪出栏量不减反增。
市场供应充足的同时,生猪供需宽松,价格呈现下降走势,当前生猪市场呈现“供强需弱”特征。一方面,产能持续释放推动出栏量上升;另一方面,三月份进入到猪肉的消费淡季,需求量比春节期间下降20%以上。然而,养殖户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如提前出栏、分散销售渠道)有效缓解了库存压力,避免了过去因集中出栏导致的价格踩踏现象。
山东某牧业公司生产部长:“那现在生猪养殖处于淡季,目前价格基本在7.5元/公斤。比上月高峰的时候呢,每斤下降了大概0.7-0.8元。”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朱增勇:“从供给端来看,今年一到二月,全国生猪屠宰量均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供给充裕,需求处于传统的淡季,导致生猪价格下降。“
2025年,生猪屠宰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全国前十大屠宰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超过60%,规模化屠宰厂通过自动化分割线和冷链物流体系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同时,消费者对冷鲜肉的需求增长带动了屠宰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一些企业推出的“定制化分割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精准切割猪肉,利润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2%。
二、成本下降,管理水平提升,生猪养殖保持盈利
虽然近期生猪价格走低,但由于饲料成本下降,加上企业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目前生猪养殖仍处于盈利区间。
在山东德州庆云县,李雪明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五千头。他说,尽管春节后至今生猪价格下降了6%左右,但是生猪养殖仍然保持盈利,出栏一头生猪可以赚到100元左右。
李雪明:“现在这个生猪得七八块钱(每斤),比原先降了些,但是还能盈利。每斤还能挣个四五毛钱。”
李雪明介绍,当前生猪养殖仍然可以盈利,主要和玉米、豆粕等饲料成本下降有关,再加上精准化、饲喂自动化温控,养殖成本比以前降低了5%。“我们是自配料,比起从市场买的全价料,每吨啊节省个300-400块钱,降低了生产成本。”
饲料成本下降是维持盈利的关键因素。我国玉米和豆粕得益于国内粮食丰收与进口渠道多元化,价格总体来说持续下降。此外,部分养殖企业通过“粮饲结合”模式(如种植青贮玉米自用)进一步压缩成本,每头猪的饲料支出减少约15%。除了饲料成本下降,山东一些生猪养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上发力,提升了生猪健康度,降低死亡率。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有效仔猪数比一年前增加0.5-1头,这些都降低了猪价下降带来的影响。
山东滨州某养殖公司负责人:“基本上,我们就看这个成活率,还有咱的料肉比,每头猪也就盈利200块钱左右吧。”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二月份全国出栏一头生猪平均盈利146元,比一月份减少76元。自去年五月份以来,生猪养殖已连续十个月保持盈利,头均盈利达到323元,处于近年来的较好水平。
行业盈利能力的韧性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成本控制、技术升级与规模化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中小养殖户则通过合作社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大企业主导、小农户协同”的产业格局。
三、养殖户扩栏意愿强,拉动仔猪价格上涨
生猪养殖保持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养殖户的信心。养殖户为下半年生猪出栏提前布局,推动仔猪需求升温。目前,仔猪市场交易活跃,价格上涨。
山东德州武城县某生猪养殖场负责人李龙强告诉记者,目前出栏一头猪可以赚到150元左右。加上春季气候适宜养猪,他又新购进了优质猪仔5800头。
李龙强:“每头猪仔价格为550元,上涨了170元。虽然成本上涨了,但我们新购入的这批猪仔预计出栏时间正好赶上中秋国庆消费的黄金旺季。目前,我们养殖场存栏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猪都增加了10%。”由于养殖场户扩栏增养的意愿较强,目前仔猪市场活跃,价格走高。
山东某牧业公司生产部长:“我们现在仔猪的销售行情很好,15公斤的是650元左右,行情比较坚挺。而且呢,现在还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三月份第二周,全国仔猪价格为每公斤三十六点九元,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18.6%。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朱增勇:“三月份以来,全国仔猪价格出现一波上涨,反映出养殖场户看好后市行情。预示着今年全年生猪的生产比较充裕,生猪的出栏量将高于去年同期。全年猪价将呈现窄幅震荡态势,低于去年同期。”
综合来看,中国生猪产业正逐步从“量变”转向“质变”。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行业抗周期能力显著增强。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如低温肉制品需求增长)与绿色养殖(如沼气发电项目)的推进,生猪产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央视网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浙江省家畜屠宰行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
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
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