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农村部召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座谈会
2、多地发布关于肉类产品生产经营行为提醒告诫书
3、浙江2025年第23周生猪价格走势
4、华储网: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收储1万吨
5、猪市供增需减 全国均价跌破“7元”
农业农村部召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座谈会
6月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座谈会。
会议指出,开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部党组要求,谋划推进“十五五”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抓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调查研究和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行动。
会议强调,畜牧业是保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具备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些产业的综合实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资源条件、生产经营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开展系统性战略研究,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会议要求,要切实增强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把握好当前和长远、总量和结构、质量和效益、保供给和防风险等关系,聚焦稳产保供、结构优化、疫病防控、绿色转型、粮草畜平衡和创新驱动等重点问题,结合“十五五”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趋势性、前瞻性研究,把准方向、找准问题、创新举措,形成系列有分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要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健全战略研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凝聚培养研究力量,打造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智库,有效发挥决策支撑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振海出席会议并讲话,沈建忠、谯仕彦、秦英林、温志芬等4位委员代表作交流发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同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秘书处工作组成员围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和政策建议”进行了分组研讨。
来源:农业农村部
多地发布关于肉类产品
生产经营行为提醒告诫书
为进一步消除肉类产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肉制品生产经营环节质量安全,2025年12月底前,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现就规范肉类产品市场生产经营“九严禁”行为提醒告知如下:
一、严禁采购、使用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原料肉。
二、严禁生产、经营存在添加非食用物质、兽药残留超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情形的肉类产品。
三、严禁以其他畜禽肉生产经营假冒牛(羊、驴)肉制品。
四、严禁在肉制品加工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低价肉制品冒充高价肉制品、以预制调理肉制品冒充“原切肉”“鲜切肉”等。
五、严禁收购、贮存、销售、加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肉类及走私冻肉。
六、严禁使用未切除“三腺”、病变淋巴结及病变组织的“槽头肉”等生产加工食品。
七、严禁使用注水、注药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原料肉生产加工肉制品。
八、严禁在网络交易平台或直播间对肉制品进行虚假宣传。
九、严禁销售“三无”、“山寨”等假冒伪劣肉制品。
肉类产品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请全市广大肉制品生产经营者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诚信守法经营。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有违法行为或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群众举报,一经查实,将依法予以严厉查处;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为进一步规范肉制品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肉制品违法行为,近日,省市场监管局向全省肉制品生产经营者发出“关于规范肉制品生产经营行为提醒告诫书”,提醒告诫相关生产经营者不得存在掺杂掺假、虚假标识等问题,共同提升全省肉制品质量安全水平。
提醒告诫如下:
一、肉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履行进货查验制度,完整留存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非洲猪瘟检测报告(生猪产品)、进口肉类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等溯源凭证。禁止采购无合法来源、未实施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畜禽肉类原料。
二、肉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持生产场所符合卫生条件,建立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记录,确保投料配方与产品配料表完全一致,完整留存出厂检验原始数据。禁止使用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原料,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超范围使用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
三、肉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GB7718标准标示产品属性名称,完整标注配料表及添加剂具体名称,冷链产品需明确标注贮存条件。禁止虚标原料成分(如调理肉制品标注为纯肉制品),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使用“零添加”“不含抗生素”等误导性宣称。
四、肉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设置专用冷冻冷藏设施并定期校验温控设备,建立库存动态管理台账,冷链运输全程温度监测记录完整。禁止生熟肉制品混放导致交叉污染,擅自更改产品保质期限,违规解冻后二次冷冻销售。
五、肉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行业规范,严格落实原料采购溯源制度,确保产品标识信息与实物成分完全相符。禁止以其他畜禽肉制品冒充牛(羊、驴)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冒充“原切肉”“纯肉”,以其他畜禽血制品假冒鸭血制品。
六、肉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全程追溯体系。禁止虚构食品安全自查记录,篡改产品检验检测数据,未按规定实施召回问题产品。
据介绍,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该省市场监管系统检查生产经营主体23456家次,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生产经营主体729家,发现问题1087个,责令整改285家,给予警告61家,行政执法立案118起,查获涉案物品64.77吨,货值87.5万元。
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如发现相关违法违规线索,请保存证据并通过12315平台举报,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查实的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来源:西安市场监管局
哈尔滨经济广播
综合整理
浙江2025年第23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23周(6月2日-6月8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0.19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6.45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1.34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华储网: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收储1万吨
华储网6月9日发布关于2025年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本次收储挂牌竞价交易1万吨,交易时间为2025年6月11日上午8:30-16:30。
来源:华储网
猪市供增需减 全国均价跌破“7元”
6月上旬正逢端午节后需求减量,而养殖端减重增量意愿延续,供大于求影响下,全国猪价持续下跌且跌破7元关口。短期养殖端或延续增量减重节奏,但屠宰端受持续高温影响,猪价或难改颓势。待降温消息面配合养殖端挺价,中下旬猪价阶段性或有反弹可能。
全国均价跌破7元关口且仍有下跌趋势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通常被视为猪肉消费的小高峰,而端午节后节日效应减弱,且步入季节性淡季,猪价被动持续下跌。根据监测数据,6月全国瘦肉型生猪交易均价14.13元/公斤,环比下跌0.46元/公斤,跌幅3.15%。同时,截至6月7日,全国生猪交易均价为13.99元/公斤,开年以来全国均价首次跌破“7元”且仍跌势不减。分析来看,进入6月后,节后需求惨淡,且受气温升高限制,屠宰量季节性下滑明显;另外,节后养殖端大猪优势持续减弱,减重心态加持下,养殖端出栏被动增量,供过于求态势明显,猪价基本呈现下跌态势。
宰量持续缩水而养殖端加量减重出栏,短期市场供需失衡
端午节后养殖端出栏积极性不减,但实际鲜销环节需求有限,屠宰端被动降开工,压价收购态度坚决,强化了市场看跌心态。节后全国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持续走低,截至6日,重点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屠宰量分别为33.43%、16.11万头,较端午节下跌4.61个百分点、2.44万头。另外节后全国气温逐步升高,华东重点产销区域升至38摄氏度且维持时间较长,终端白条烂市,需求端利空猪价明显。
端午节后生猪市场出现明显的供需结构失衡特征,市场交易均重处于历史高位的同时,生猪出栏也呈现逐步递增,交易均重和出栏量呈现剪刀口,供应量超出下游承受能力。根据监测样本企业生猪出栏量呈增加走势,截至6日,生猪周度日出栏量较节前一周增加2.53%,另外,中大型规模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减重完成出栏计划意愿,节后养殖端延续5月降重节奏。同时,政策面引导减重的同时限制二次育肥,短期企业看跌后市,导致节后供应充足。需求端缺少利好提振,市场呈现明确的供增需减态势,猪价跌破7元/斤。短期养殖端或延续增量减重节奏,但屠宰端受持续高温影响,鲜品消化乏力,宰量或仍有下滑可能,因此预计中上旬猪价或震荡走低。中下旬待阶段性高温消退,养殖端配合减量,猪价或有短期回升可能。
来源:新华财经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