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部区实现区域性动物产品检疫A证信息互联互通
2、浙江加强动物防疫数智化工作
3、浙江2025年第25周生猪价格走势
4、5月猪肉进口量同比增11.7%
5、短期猪价受情绪引导,价格或继续走高
东部区实现区域性动物产品检疫A证信息互联互通
近日,江苏首批无纸化动物检疫证明(产品A)在淮安盱眙、盐城东台、徐州丰县等地成功出具,动物产品分别调往东部区各省份(农业农村部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5省1市为东部区)。同时,东部区其他省份也无纸化出具了调往江苏的动物产品A证,标志着动物产品跨省调运正式进入无纸化时代,东部区实现区域性动物产品检疫无纸化出证和检疫信息互联互通。
作为当前东部区轮值省,江苏紧盯群众身边事,积极牵头推动跨省动物和动物产品无纸化检疫工作,在2024年实现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证明(动物A)的基础上,2025年,经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批复同意,牵头东部区开展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证明(产品A)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区域研讨会、强化沟通协作、加强系统数据对接等措施,共同破解产销对接、信息共享等难题,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此次区域性动物产品检疫信息的联通,通过数字赋能、区域协同,实现了“两提一减”:一是提升检疫服务水平。屠宰企业可线上快速报检、实时获证,动物产品出场用时缩短三分之二,为畜禽屠宰、流通等环节减少人力、时间、耗材等经营成本。二是提高监管工作效能。以检疫无纸化为枢纽,向前推进动物防疫、检疫、屠宰等环节数据深度共享,向后积极探索检疫信息与市场流通信息的互通互认,逐步构建全链条检疫智慧监管模式。三是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推行检疫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办公,数据自动统计分析,切实为官方兽医减轻工作负担。
下一步,东部区将持续强化区域协作,共同推动动物检疫向智慧化、精准化迈进,为保障区域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江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浙江加强动物防疫数智化工作
2021年以来,浙江省作为农业农村部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之一,以全面推进防疫整体智治为目标,通过理念变革、机制创新、流程重塑、系统集成,推动“先打后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起,浙江省全面取消政府招标采购强免疫苗,基本实现“先打后补”全病种、全省域、全规模覆盖,强制免疫病种群体免疫密度、抗体合格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规模养殖场数字化扫码免疫率达90%以上,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浙江省通过进一步优化改革实施政策,推进国家惠民政策高效落地落实,持续提升养殖场(户)获得感。
随着畜牧业现代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动物防疫数字化智能防治已然实现。
“我们围绕强制免疫这一核心业务,在浙江省畜牧产业大脑(信息系统)中开发上线了‘先打后补’模块,打造了免疫计划申报、疫苗扫码使用、免疫登记、补助申请4个应用场景,推动‘先打后补’疫苗购、用、核、补全流程闭环管理。”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疫病防治处负责人介绍。
如今,养殖场户只需扫码入库、输入免疫畜禽数据,就能完成疫苗数据自动录入和免疫数据自动上传,并随时可在线申报补助。县、乡两级农财部门相关负责人综合畜禽存栏量、免疫计划、养殖场疫苗使用量、产地检疫数等进行分析比对就能完成线上审核,让申报、审核、经费核算等实现全程在线办理和自动化核算。
在疫病监测方面,开发上线了疫病监测模块,以“畜牧兽医生产经营主体代码”为唯一代码,实现“任务下达—样品采集—样品接收—样品检测—结果上报—数据回流”全流程无纸化采样监测,让监测主体可实时在线查看监测结果,及时改进,极大提升了疫病监测效能。2024年,浙江省共计无纸化采集监测各类样品5.24万批次160.97万份次。
此外,为了加强动物疫病风险管控,开发了畜牧养殖重大安全管理模块,构建了动物疫病风险防控综合集成模型和禽流感、布病防控模型,综合运用数据、算力,开展对畜牧主体、不同区域的风险评估,实现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形成线上线下“源头预警+研判评估+快速处置”的疫病风险全链条闭环管控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处置风险15.13万次,有效防范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
来源:农民日报摘选
浙江2025年第25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25周(6月16日-6月22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1.50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6.15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1.01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5月猪肉进口量同比增11.7%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进口猪肉9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加11.7%;2025年1-5月中国累计进口猪肉45万吨,同比去年1-5月累计进口量增加5.2%。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商务部发布了《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反倾销调查延期》的通知。通知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2024年6月17日,商务部发布2024年第23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鉴于本案情况复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商务部决定将本案的调查期限延长至2025年12月16日。
来源:海关总署、商务部综合整理
短期猪价受情绪引导
价格或继续走高
6月渐入下旬,目前,在国内生猪市场,猪价本月触底以来,价格重心逐步回升,目前,国内标猪均价涨至14.28元/公斤,猪价基本回升至月初的水平!市场多空博弈激化,看涨以及看跌情绪并存,短期内,猪价受情绪引导,价格或继续走高,但是,由于供需存在错配压力,猪价不乏再次转弱的风险!
利好方面:①、生猪价格偏低,南北地区,标猪报价徘徊在7元/斤左右,受饲料成本上涨,玉米价格走高,养殖利润转差,部分养殖户出栏陆续亏损,散户猪场有一定挺价心态,集团猪企有缩量拉涨的操作,供应过剩压力释放缓解;②、受标猪价格偏低,二育空栏增多,市场看涨后市心态有所转强,尤其是,去年7月猪价创下全年高点,部分二育看涨7-8月份猪价前景,短期内,游资补栏积极性转强,二育对于标猪承接积极性回升。这进一步提振了集团猪企缩量拉涨的情绪,支撑了猪价偏强运行!
利空因素:一方面,供应过剩压力尚未缓解,按照母猪存栏变化,去年5-11月份母猪存栏逐月回升,理论来看,本月标猪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加!且,受天气炎热,消费跟进不足,国内中大猪需求承接较差,标肥价差不足,官方调控生猪产能过剩,这或将加快养殖端出栏节奏,集团猪企挺价意愿不足,减重出栏情绪增加,供应压力依然较大;另一方面,猪肉消费支撑不足,天气炎热,肉类市场缺乏刚需,学生陆续离校,堂食需求转弱,近期,南北地区,批发市场白条购销一般,部分市场存在一定剩货现象,主流屠企开工率偏低运行,对于猪源需求承接能力有限!
因此,在供需博弈下,生猪市场基本面不佳,但是,短期内,受养殖端出栏情绪减弱,集团猪企缩量拉涨,且,部分二育仍有滚动入场操作,猪价基本面偏强!
受屠企调价收猪,预计,6月24日,外三元标猪出栏报价在14.36元/公斤,南北市场,猪价延续大部偏强的走势!但是,理性来看,本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完成或将不佳,月末在即,部分头部猪企短暂缩量拉涨后,仍有集中出栏增量的风险,后市关注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警惕猪价冲高下跌的风险!
来源:更三农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