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猪屠宰量罕见大涨20%!猪价危机才刚刚开始
2、农业农村部:继续对产能增加较多的头部猪企开展“窗口指导”
3、浙江2025年第27周生猪价格走势
4、杭州市3家养殖场通过“两化”省级评估
5、美取消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四大层面影响猪业
生猪屠宰量罕见大涨20%
猪价危机才刚刚开始
6月以来,全国猪价震荡上升,但仔猪行情却一蹶不振。仔猪反映出后市的预期,那么现在全国的猪究竟有多少?后市猪价真的要一蹶不振吗?
近期,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了1-5月的屠宰数据,2025年全国已累计屠宰生猪15349万头,同比增幅达12.8%,远超市场预期。并且更值得警惕的是,下半年的屠宰量或许将继续攀升......
农业农村部公布:生猪屠宰量罕见大涨20%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5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达3216万头,同比激增20.6%,且已连续三个月环比增长超20%。
这一现象背后,是产能释放的“堰塞湖效应”
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叠加生产效率提升(MSY达19.1),有机构预测这将推动2025年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5%以上。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四季度二次育肥行为导致大猪存栏积压,5月养殖端集中释放前期压栏的大体重猪源(150kg以上出栏占比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形成阶段性出栏高峰。
并且,不仅是当下生猪屠宰量高涨,截至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也仍高达4042万头!虽较去年末减少38万头,但仍超出绿色合理区域上限5%。这种“高存栏+高屠宰”的情况,导致行业对后市信心不足。
因此,仔猪市场首先在供应压力下行情雪崩——2025年二季度,7公斤仔猪价格从600元/头暴跌至400元/头,短期跌幅近40%,较去年同期降幅也达到了39.52%。这一“过山车”行情的本质,正是养殖端对后市预期的崩塌。
实际上,早在今年一季度的时候,笔者就曾多次预警仔猪价格太高,容易导致后市亏损。但当时行业内普遍看好下半年猪价,导致仔猪冲到高位。但随着屠宰量持续攀升,市场发现产能去化远不及预期,补栏热情迅速降温。这也导致小型养殖户陷入两难,前期高价购买仔猪,如果此时出售则已陷入亏损;但若继续饲养,饲料成本与跌价风险恐进一步侵蚀利润。
猪价高位承压,官方重点调控
尽管农业农村部通过预警引导提前释放产能,使得1-5月生猪养殖实现头均盈利123元,但市场已显疲态——5月全国规模养殖生猪净利润降低到49元/头,散养生猪净利润降到21元/头。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母猪产能释放的“滞后效应”正在显现:2024年6月以来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长,叠加行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理论上2025年下半年生猪供应量将同比大幅增长。
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局,农业农村部已启动“双线调控”:一方面通过加密预警引导养殖户顺时出栏,另一方面对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遏制逆周期扩张。但政策效果受制于市场惯性——能繁母猪存栏量虽即将从高位回调,但4042万头的绝对量仍意味着未来6-8个月生猪供应将维持高位。
更严峻的是,部分企业仍逆势扩产,温氏股份计划2025年出栏生猪3300-3500万头,正邦科技更是计划突破700万头,较2024年增长近70%。这种“逆周期增长”的扩张行为,可能导致行业陷入更漫长的低价周期。
所以说,2025年的行业正站在转折点上,机构预测若产能去化不及预期,2025年下半年猪价最低可下探至14元/公斤以下,自繁自养头均利润将缩水至30元以下,外购仔猪养殖将大面积亏损。
在这场生死博弈中,企业的生存法则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控制”,牧原、温氏、新希望等纷纷建立更低的降本目标。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适时淘汰低产母猪、优化存栏结构,或许是度过寒冬的关键。而行业整体的复苏,仍需等待产能去化的实质性推进——只有当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3900万头的绿色区间,市场才能重归供需平衡。
总的来说,当屠宰量的激增遇上母猪存栏的高位,生猪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漫长的淘汰赛。这两年猪价危机的本质,是规模化进程中“冲动扩张”与“市场规律”的碰撞。对于从业者而言,盲目追涨杀跌只会加剧风险,逆周期、逆主流思考可能反而会收获惊喜,当然,最核心的能力仍是以技术创新降本、以理性判断避险,才能在周期波动中长存稳盈。
来源:猪好多网
农业农村部:继续对产能增加较多的头部猪企开展“窗口指导”
自2024年5月份以来,我国生猪养殖已连续13个月保持盈利,通过及时释放产能过剩预警信号、对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等逆周期调控措施,我国生猪养殖业形成了历史少有的超长盈利期。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猪价总体保持在成本线上运行,近期震荡回落。通过预警引导养殖企业在春节前提早释放产能,今年春节后消费淡季养猪业少有地实现了连续盈利。今年1-5月份,出栏一头生猪平均盈利123元,去年同期头均亏损50元。
受市场行情拉动,今年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新生仔猪数量小幅增加,中大猪存栏量持续增长。当前生猪市场供应总体充裕,叠加“五一”、端午节后节日消费效应转弱,近期猪价小幅回落,预计短期猪价大幅回升可能性较小,养殖保持微利。据监测,5月份全国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15元,环比下跌1.3%、同比下跌3.7%,但每头出栏肥猪仍可盈利76元。
同时,产能调控作用显现,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自2021年开展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以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明显收窄,产能增减更为有序有度。2019~2021年,生猪月均价格最大价差分别为每公斤22.3元、7.4元、22.7元,2022-2024年最大价差分别收窄至每公斤13.9元、2.7元和5.8元。今年1-5月份,最大价差仅为1.6元。
去年9月份,农业农村部预判到今年春节后猪价可能季节性回落,及时发布产能过剩的预警信息,采取多种措施遏制产能过快扩张。在2024年的养殖盈利期,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只增加了92万头,与2022年同样长度的盈利期相比,少增加119万头。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进一步指导地方和大型猪企采取产能调减措施。据测算,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105%上限逐步回调,较去年年末高点减少了38万头。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持续引导养殖场(户)顺时顺势出栏肥猪;针对生产成本偏高、产能增加较多的头部企业继续开展“窗口指导”,防止逆市场行情扩张产能;强化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落实疫情监测、应急处置和区域化管理等常态化防控措施,保障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浙江2025年第27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27周(6月30日-7月6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0.84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6.43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1.42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杭州市3家养殖场通过“两化”省级评估
为深化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以下简称“两化”)行动,牢固树立“绿色健康养殖”发展理念,突出龙头养殖场示范引领作用。近日,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莅临我市,对达到创建标准的“两化”养殖场开展省级创建评审,我市3家规模养殖场均顺利通过省级评估。
专家组严格对照评审细则,认真听取了桐庐畲洪禽业有限公司、杭州益媛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杭州清波华腾牧业有限公司关于“两化”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实地考察养殖环境、现场查阅养殖档案、重点围绕用药记录、减量化行动前后对比、饲料分阶段使用情况及饲喂效果等指标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审,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改进措施。
此次省级创建评审,为全市养殖户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对我市深化“两化”行动全面提升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市进一步强化“两化”品牌效应,充分发挥样板养殖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助力畜牧行业绿色发展。
来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美取消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
四大层面影响猪业
7月4日,“商务部:美已取消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的新闻冲上热搜!这标志着持续数月的贸易冲突彻底落幕,而此次贸易交锋最终能实现握手言和,显然是美方已感受到其中压力(已然吃痛),短期内类似事件大概率不会再发生。而这对养猪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大层面。
第一、饲料成本有望下降
根据最新政策,2025年7月1日起,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关税从120%回调至3%,美国大豆到岸价预计将从1008美元/吨降至约500美元/吨,接近巴西大豆价格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二季度豆粕现货价格已从4月高点3770元/吨回落至3000-3070元/吨,而随着美国大豆关税下调,未来豆粕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养殖端饲料成本或快速回落。
但同时,饲料成本降低可能延缓产能去化速度,加剧供应过剩压力。2025年5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2万头,较正常保有量高出3.9%,当前猪价正处于14-15元/公斤的成本线附近。实际上,尽管饲料降价、猪价短期回暖可期,但养猪业产能过剩仍是核心矛盾。
当然,即便美国大豆关税下调,中国仍需维持多元化进口格局。2025年一季度巴西大豆占比达75%,过度依赖单一来源易引发价格波动风险,而供应商越多我们的议价能力也就越强。
而针对饲料成本下降可能延缓产能去化的问题,需依靠有关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引导猪企减产。从当前政策导向看,未来大概率会进一步调整生猪产能调控方案,例如将能繁母猪保有量标准进一步下调,推动全国母猪存栏量长期稳定在4000万头以下。
第二、种猪引进的机遇窗口
众所周知,美国种猪在生长速度(121天达100公斤)、料肉比(2.3:1)和繁殖性能(窝均产仔14.2头)方面仍有一定优势。2025年一季度国内从美国进口种猪1200头,占总引种量34%;从国内引种大市场来看,美系种猪仍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当然,中国种猪自给率已达95%,进口种猪更多用于遗传资源补充。例如,牧原“牧原1号”种猪料肉比降至2.4:1,与美国种猪差距缩小至0.1。取消限制后,也许能够加快和国际育种巨头的技术合作,也有利于引进高端品种,推动行业生产力提升。
第三、美国动保、饲料服务深化
这还有利于继续引进美国上游企业的高端产品或技术,例如嘉吉、礼蓝动保、硕腾等,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将能更从容的发挥技术优势,对于养猪业而言也有望带来更多好产品,好技术。同时,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能够降低,那么对养殖降本也是不错的利好。
毕竟,很多老板都知道“有些产品,确实是进口的好用”,而国内动保企业也客观存在不少“仿冒国外产品、复制贴牌生产”的情况;有个老板曾说“我们真不是崇洋媚外,但猪不会说假话。”因此,也期待国内上游供应商在“鲶鱼效应”下越战越勇,全力助推猪业高质发展!
第四、消费增长机遇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人群消费水平增速放缓甚至有所下降。而随着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改善,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速回暖,另一方面也能遏制经济形势恶化。从长期来看,中美维持良好的经贸关系,将有利于消费增长,对猪肉消费也会形成一定利好。
当然,不少消费者担心这是否会导致进口冻肉大幅增长。实际上,尽管美国猪肉进口关税从44%降至10%后,到岸价预计从20元/公斤降至16.5元/公斤,但这对养猪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从政策端看,国家已大幅缩减猪肉进口;从市场端看,国内毛猪价格已降至16元/公斤以下,冻肉也因此失去了价格优势。
最后,附上商务部答记者问原文:
商务部:中美伦敦经贸会谈后,双方于近期确认了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和巩固日内瓦经贸会谈成果的具体细节。目前,双方团队正在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有关成果。中方正依法依规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许可申请。美方也采取相应行动,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有关情况已向中方作了通报。
总的来说,美国取消对华限制措施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后,西方再想动用类似经济手段施压,必将三思而行。对中国生猪产业而言,这直接带来饲料成本下降、种猪技术升级等短期利好,也有利于上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宏观经济改善。当然,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政策具有反复性,“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仍是现实逻辑,因此需始终保持警惕,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期待中国猪业能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来源:猪好多网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