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农村部:预计后期猪肉价格逐步企稳
2、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交流研讨活动在浙江桐乡举办
3、浙江2025年第35周生猪价格走势
4、多家猪企半年报出炉!龙头企业业绩突出
5、猪企集体“瘦身”降产能 降本增效倒逼行业变革
农业农村部:预计后期猪肉价格逐步企稳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全国生猪价格从今年1月第一周16.57元/公斤窄幅波动上涨,1月最后一周达到阶段高点16.69元/公斤后转入下行通道。5月第二周价格开始低于上年同期,同比跌幅快速扩大。6月第二周跌至14.58元/公斤,之后在端午备货以及供给减少推动下连续4周反弹,7月第二周回升至15.09元/公斤,但仍低于去年同期,同比下跌18.5%。自7月第三周起猪价再度连续下跌,至8月第二周已跌至14.35元/公斤,同比下跌31.4%。
猪肉价格则从1月第一周的27.75元/公斤震荡上行至1月最后一周的28.30元/公斤,随后进入下跌阶段。5月底开始低于去年同期,同比跌幅逐步扩大,但总体小于生猪价格跌幅。6月末猪肉价格跌至25.2元/公斤,同比下跌11.8%。7月初小幅反弹至25.46元/公斤后再次连续回落,8月第三周降至24.93元/公斤,同比下跌22%。
受年初养殖户对下半年市场预期向好影响,1月至4月仔猪价格连续上涨,从32.77元/公斤涨至39.57元/公斤,累计涨幅达20.8%,但同比涨幅逐步收窄。5月起,因新生仔猪数量增加、健仔供应充足,加上部分自繁自养户在负向预期下出售仔猪,仔猪价格自5月初起连续14周回落,5月底开始低于去年同期,同比跌幅持续扩大。8月第三周已跌至33.25元/公斤,同比下跌25.4%。尽管仔猪价格前期有所波动,但8月初种猪场出售7公斤仔猪盈利仍维持在120元左右,带动2025年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增长态势。
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1万头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7月,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数量环比+2.1%、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减少1万头至4042万头,且这是基于7月自繁自养生猪养殖仍盈利100元/头的背景下实现的去化;养殖龙头牧原股份Q2末能繁母猪存栏也已连续2个季度调减至343.1万头,并计划持续有序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公司预计年底降至330万头左右,短期内不考虑新增母猪。同时,涌益监测全国生猪出栏体重也从5月中旬接近129kg逐步下调至127kg左右,牧原出栏体重亦持续下调,公司预计8月底将降至120kg。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7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转负、全国生猪出栏体重的下移均显示6~7月农业农村部、发改委、中央财经委等有关部门对生猪行业“反内卷”的引导或已初见成果。短期降重或缓解秋冬旺季供应压力、年内猪价或平稳运行,能繁母猪存栏引导调减或抬高中长期猪价中枢、提升生猪养殖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生猪养殖行业或逐步进入高质量竞争阶段。
养殖成本下降,生猪养殖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猪价连续下跌,受养殖成本下降影响,截至7月,生猪养殖已从去年5月起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不过利润空间自2024年四季度起逐步收窄。行业监测数据显示,1月至7月生猪养殖头均盈利约110元,7月已降至100元以下。预计8月行业仍保持盈利,但利润将继续收缩。
对于后期猪价走势,朱增勇表示要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供应方面,今年三季度至明年年初,国内生猪供给预计继续增长,商品猪供应充裕,同时出栏活重低于上年同期,有助于猪肉产量增幅趋缓。需求方面,自9月起猪肉消费需求将有效提振,11月底南方地区还将进入腌腊消费旺季。
政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将于8月底开展新一轮冻猪肉收储,有望在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进口方面,预计我国猪肉进口将以企稳为主,2025年全年进口量可能持平或略降。
“后期猪价将呈季节性小幅上涨、窄幅波动特征。生猪养殖仍有望保持盈利。”朱增勇建议,养殖户应顺时顺势出栏肥猪,加强养殖成本管控和疫病风险管理。鉴于2025年能繁母猪存栏处于高位,养殖户应合理调减产能,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母猪,适度降低出栏体重,防范明年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农业农村部:预计后期猪肉价格逐步企稳
农业农村部表示:从生产端看,2024年4月至1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震荡增加,向后推算10个月看,今年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将高于上年同期,短期生猪供应充足。一些规模养殖场对未来生猪市场的预期回归合理,开始减少能繁母猪和大体重生猪存栏量,散养户也减少了仔猪购买和存栏量,预计未来生猪大规模集中出栏的风险将有所缓解。从消费端看,短期内高温持续,叠加部分地区降雨天气,不利于猪肉运输和消费。从贸易端看,国内外价差收窄,猪肉月度进口量预计呈下行走势。总体看,短期内猪肉供应充足、消费偏弱,随着生猪产能不断优化调整,加之猪肉消费进入旺季,生猪及猪肉价格有望企稳运行。
来源:经济日报、农业农村部等综合整理
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交流研讨活动在浙江桐乡举办
为进一步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8月27日-28日,全国畜牧总站在浙江桐乡组织召开了畜牧业绿色低碳交流研讨活动。
会议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渐显现,要稳定长效支持政策,加快完善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优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监测评估体系,推动畜牧业绿色科技创新,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提供支撑。
会议要求,要依托技术指导委员会、科技服务专家团以及科技创新联盟等智力资源,汇聚合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要以流动站、科研项目等为平台,推动创新技术熟化转化,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要深入一线收集先进适用技术,多途径总结推广普适性做法经验,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绿色助力。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和畜牧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活动。来自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内乡县、农牧业绿色低碳标准化科技创新联盟等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形势要求、进展成效、实践探索以及工作重点。
会上,还推介发布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目录,公布了第二届农业农村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委员会和第二批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团,启动了2025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流动站,实地观摩了种养结合示范基地。
来源:中国农网
浙江2025年第35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35周(8月25日-8月31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2.25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5.73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0.65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多家猪企半年报出炉
龙头企业业绩突出
在猪价走势继续低迷的背景下,多家上市猪企近日密集披露2025年半年报。
相关半年报显示,行业内上市企业业绩表现总体稳健,其中龙头企业业绩表现相对更为突出。
上市猪企半年报集中披露龙头企业业绩突出
近日,A股市场2025年半年报披露节奏加速,多家上市猪企的半年报也集中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在申万行业分类之下的生猪养殖行业中,已有超过半数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报。总体来看,行业内相关企业业绩表现总体稳健,其中龙头企业表现更为突出。
比如业内龙头企业牧原股份近日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共实现营业收入764.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46%,其中,屠宰、肉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3.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83%。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69.77%。
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共销售生猪4691.0万头,其中商品猪3839.4万头,仔猪829.1万头,种猪22.5万头;公司共计屠宰生猪1141.48万头,完成鲜、冻品猪肉销售127.36万吨。
另一家业内龙头企业温氏股份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温氏股份营业总收入498.75亿元,同比增长5.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75亿元,同比上升159.12%。
温氏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肉猪类销售收入327.35亿元,同比增长16.26%,肉猪类收入增长原因主要是销售量增加。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大生产整体稳定,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下降的影响,公司养殖成本同比呈较大幅度下降。因此,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呈较大幅度上升。
神农集团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8亿元,同比增长12.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亿元,同比增长212.65%。
神农集团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的养殖业务始终坚持“激活组织活力、增效降本、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同时立足于未来进行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和经营决策机制,提升组织活力和数字化运营能力,为养殖业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五丰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88亿元,同比增长14.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23.44万元,同比扭亏;完成生猪出栏243.33万头,同比增长23.44%。
不过,也有公司营收或利润同比出现下滑。
比如京基智农披露的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7亿元,同比下降11.6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亿元,同比下降3.97%。报告期内,公司累计销售生猪106.21万头(其中仔猪15.31万头),实现生猪销售收入18.9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生猪养殖项目存栏母猪11.86万头,其中基础母猪10.43万头,后备母猪1.43万头。
另一家上市公司罗牛山披露的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4亿元,同比下降44.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1.71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猪价走势继续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上市猪企的半年报业绩是在猪价连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取得,而目前猪价的低迷态势仍在延续。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数据,生猪(猪肉)生产价格方面,2025年8月28日生猪市场价格(线上)为13.76元/公斤,相较之下,2025年7月底为14.22元/公斤,2024年底则为15.98元/公斤,2024年8月最高一度超过21元/公斤;猪肉消费价格方面,2025年8月28日猪肉批发价格为19.82元/公斤,相较之下,2025年7月底为20.50元/公斤,2024年底则为22.37元/公斤,2024年8月最高一度超过27元/公斤。
期货价格方面,8月以来,国内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已累计下跌近3%,其中8月28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下跌1.38%,报13590元/吨。
中国猪业已步入新范式:猪价、增长、投资新范式。中金公司上述研究观点认为,传统猪周期规律逐步失效,“振幅收敛、长度缩短、波动下降”特征强化,源自后非瘟时代规模化快速提升及固定资产冗余背景下产业分工重塑,近期“反内卷”监管政策调控强化了这一特征。该机构观点认为,产业及投资逻辑已变,龙头因内生增长动能、分红能力更强,成长与价值稀缺性均在凸显。
来源:中国经营网
猪企集体“瘦身”降产能
降本增效倒逼行业变革
诸多政策组合拳,正在促使我国生猪产能急刹车。
《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农业农村部先后多次提出要减少能繁母猪存栏,严控新增产能。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均已作出回应,表示将严控能繁母猪规模,规范生猪销售。另有多家上市养猪公司终止或暂缓产能扩张计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告诉记者,当前生猪产业政策有利于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主体结构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标准化、现代化、适度规模化的养殖。同时,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拼规模,而是看质量,管理能力弱、资金实力不足的散养户会退出市场,客观上促进了行业的优化升级。
调减百万头能繁母猪引发连锁反应
今年5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多次召开会议规划生猪产能调整。5月底,就有多家头部猪企接到相关部门要求,暂停扩产能繁母猪以及二次育肥;6月上旬,农业农村部举行生猪生产调度会,提出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明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生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生猪产能,源自我国能繁母猪长期处于高位。
按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含92%和105%两个临界值)为绿色区域,表示产能正常波动;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105%—110%区间,表示产能大幅波动。
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处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环比5月增加1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
而从生猪价格来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月第3周(采集日为8月21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4.30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4%,同比下跌31.4%。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相关部门进行调控之后,头部养猪企业基本上作出了积极响应。
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集团营销管理部早在6月上旬便发布通知,要求严控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逐步降低现有能繁母猪规模。逐步下调出栏均重,6月份目标环比下降3斤,中期目标降至240斤,后续根据生产情况再做调整。同时,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
“当时生猪产能调控刚刚开始,温氏应该是行业内首家公开响应的大型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希望方面提供给记者的信息显示,新希望旗下的猪产业将保持现有规模,专注提质增效不盲扩。同时,规范生猪销售,响应国家政策指引,总体上保持均衡出栏节奏,维持头均出栏体重120公斤左右,高价不压栏、低价不抛售。今年6月又明确要求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
牧原股份则在2025年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公司将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牧原股份能繁母猪数量为343万头。
除此之外,7月28日,神农集团发布公告称,宣布终止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巨星农牧也宣布延长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相关决议及授权有效期。记者注意到,两家企业募资用途均用于投资养殖场,扩大现有产能。
朱增勇告诉记者,在降体重方面,6月生猪宰后均重为90.3公斤,环比减少0.6%,同比减少2.1%。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徐洪志也提到,头部企业对于二次育肥开始从严约束。牧原股份通过GPS轨迹追踪技术监控每头商品猪的流向,其二次育肥销售占比已从2024年的12%降至零。
转向追求经营效率
当下,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行业供强需弱的现状使得猪价持续低迷。上市猪企在7月份的生猪销售收入出现较大下滑。
中航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7月,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大北农、正邦科技、天邦食品、天康生物、圣农集团、东瑞股份、金新农等上市猪企的出栏均价,均出现同比超20%的下滑。大北农跌幅最为明显,为24.1%。
而此轮能繁母猪调整,意味着10个月之后的商品猪出栏数量同样会受到影响。
朱增勇判断,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将带动2025年四季度开始新生仔猪量同比下降,预示着2026年二季度开始商品猪供应阶段性过剩局面将逐渐缓解。从生猪价格来看,能繁母猪适度调减将会有效降低2026年猪价下跌和波动风险。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繁母猪的变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当前的行情,但会对未来长周期的行情有调控效果,防止猪价过低带来的持续亏损,也有助于平抑猪价。
不过,在徐洪志看来,调减能繁母猪对于2026年生猪价格是一个利好,但是可能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因为只是减掉了大约2.5%的产能,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产能过剩的局面。而且这个调减政策能不能持续落地,也需要观察。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诸多猪企纷纷响应产能调整政策,直接反映出行业的“反内卷”变革。
朱增勇告诉记者,“反内卷”核心是在猪肉消费需求稳定的前提下避免继续无序、无效扩增产能,在提高成本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猪肉品质提升、营养和特色的多样化。
过去,规模猪企之间的竞争聚焦在规模。当下,越来越多的猪企开始关注效率、成本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降成本”便是重点体现之一。
温氏股份方面告诉记者,得益于精细化管理和饲料原料价格下降,公司养猪成本大幅降低,5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6-6.1元/斤;牧原股份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商品猪完全成本逐月下降,已由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7月的11.8元/公斤,全年有望实现12元/公斤的成本目标。
新希望方面则选择从育种和饲料节粮技术层面实现降本增效。该公司提到,不能因盲目追求降本而降低了对猪肉质量、食品安全的要求。新希望将科技育种视为降本的一大抓手,大力投入自主知识产权育种、数智养殖设备等领域。公司自建的农业农村部猪禽数智化育种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投入自主研发的“猪芯片”已具备行业先进水平。
“养殖理念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实际上是一场涉及技术、管理和理念的深刻变革。从组织架构来看,强化产业链协同,基于消费需求加强上游饲料、育种发展和下游屠宰、加工、品牌猪肉研发,稳供给、提质量。从经营动作来看,应通过核心育种技术的提升建立高性能种猪群,精准饲喂降低饲料成本。通过精准化与标准化的管理,减生猪、降体重、限二育,严控资本开支,保障现金流安全。最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朱增勇说。
徐洪志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猪企应该从搭建技术创新体系、精细化运营管理、产业链协同整合、优化合作模式与资金支持、响应政策与把控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促进养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经营报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