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猪调控落地,25家头部猪企将参加重要会议
2、欧盟对华猪肉出口或腰斩50%
3、浙江2025年第37周生猪价格走势
4、9月下旬双节备货能否带来盈利“惊喜”
5、2025肉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厦门圆满举办
生猪调控落地
25家头部猪企将参加重要会议
从多个信源获悉,为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拟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
会议邀请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天邦、中粮、大北农等25家企业参会。会议将分析研判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交流生猪养殖企业落实产能调控要求的措施与成效,研究部署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生猪产能调控工作。
大型养殖企业积极响应号召调减产能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猪周期”,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但猪肉消费增长趋缓。6月10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主产省份生猪生产视频会,调度地方生猪稳产稳价工作进展情况,专门部署产能调减工作。7月2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持续抓好产能综合调控,多措并举降本增效,推进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近期,农业农村部正在指导各地开展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积极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的风险。
如今,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70%,生猪生产前20强企业的出栏量超过30%,大型养殖企业对生猪产能调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生猪产能调控的“总开关”,牧原等大型企业正在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积极调减产能。据了解,牧原集团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从今年初的362万头,降至目前的343万头,已减少19万头。
“产能调控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牧原作为生猪养殖大企业,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多维度调减产能。”李彦朋说,牧原今年计划再减少13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这相当于减少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
近期,在农业农村部预警引导下,生猪养殖场(户)持续采取降重措施顺时顺势出栏,生猪宰前均重持续降低。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3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128.3公斤,较6月初降低约2.6公斤,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2.0%。其中,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已带头将出栏均重降至120公斤左右。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生猪出栏均重的降低意味着,在出栏相同数量生猪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猪肉总量会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目前我们的商品猪出栏均重已从前期的130公斤下调至119公斤,下降了11公斤。此外,自6月起牧原已经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李彦朋说。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加快出栏、降低体重会使当前价格短暂下行,但长期看对维持市场行情有利,将推动第四季度价格重心上移,防止养殖陷入亏损。
“面对生猪产能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河南省扎实做好生猪产能调控,结合PSY水平提升情况,及时将全省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00万头下调至370万头,同时每周发布生猪价格信息,提醒广大养猪场(户)降低出栏体重、不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王彦华说,7月河南省生猪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12.3%,同比增幅收窄18.1个百分点。7月生猪平均宰前头均重降至每头127.7公斤,较5月每头减少2.7公斤。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表示,面对猪价下行,主要通过国家政策性调控、市场自发性调整来共同应对。大型养殖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不搞逆市扩张,更加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育种、营养、管理),并带头减少二次育肥行为。
目前,全国生猪产能惯性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据监测,7月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数量环比增长2.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环比减少1万头、同比持平,为正常保有量的103.6%。
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
受市场长期看好驱使,今年2月至7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3%,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至明年1月生猪出栏量还将明显增多。
朱增勇认为,近期生猪出栏量预计将继续增加,但9月后集中开学以及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将提振消费需求,叠加冻猪肉收储提振,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有望继续保持盈利。
今年四季度商品猪供应仍将较充裕,但龙头企业带头降低出栏活重,有望缓解猪肉供给过剩的局面。从消费需求来看,四季度天气转凉,南方腌腊再次提振猪肉需求,将支撑猪价温和季节性回升。
同时,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养殖场(户)出栏商品猪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明年春节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只有主动去化过剩产能,市场行情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
朱增勇建议大型猪企带头响应相关政策,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优化猪群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通过降低死亡率、优化饲料配比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中小养殖户,朱增勇建议聚焦降本增效,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在顺时顺势出栏肥猪的同时,做好成本管控和猪病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生猪产能综合调控,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加密监测预警频次,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产能调减措施,对产能增加较多、压栏严重的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确保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的目标落实到位,同时控制生猪出栏体重,继续减少二次育肥。促进不同类型养殖场户协同发展,引导大型猪企有序规范发展,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带动合作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免疫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精准化防控措施,组织开展秋季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着力补齐中小养殖场户防疫短板,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来源:财联社
欧盟对华猪肉出口或腰斩50%
国内生猪价格迎来上涨!数据显示,截至9月9日,生猪市场行情外三元生猪均价13.75/公斤,较昨日上涨0.15元/公斤。其中,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多个省份生猪价格明显上涨,涨幅高达0.7元/公斤。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我国对欧盟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或对国内猪价中枢上移有驱动作用。
中国商务部9月5日发布公告,初步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在中国存在倾销,决定以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据路透社报道,此项限制涉及价值超20亿美元的产品。如果反倾销措施落地,欧盟猪肉对华出口至少再降50%,欧洲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可能暴跌20%,无数中小养殖户会破产。
西班牙、法国、丹麦和荷兰为欧盟主要对华猪肉产品供应国
据报道,配合调查的公司,包括西班牙、丹麦、荷兰的几家公司,将适用15.6%-32.7%不等的税率,而未配合中方调查的其他欧盟公司将适用62.4%的税率。初步裁定的各公司保证金比率列表中抽样公司和其他配合调查的公司共计96家。其中西班牙50家、荷兰14家、法国12家、葡萄牙6家、丹麦4家、爱尔兰4家、奥地利4家以及芬兰2家。
欧盟猪肉行业面临巨大业务损失
正研究中方的反倾销裁决
一时间欧洲猪肉行业着急了,欧盟方面表示正研究中方的反倾销裁决。如果反倾销措施落地,欧盟猪肉对华出口至少再降50%,欧洲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可能暴跌20%,无数中小养殖户会破产。欧盟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猪肉生产地,也是猪肉及猪肉制品的最大出口方。中国从欧盟进口的猪副产品中,包括猪耳朵、猪鼻子和猪蹄子及其他部位等在欧洲不受青睐。
分析人士说,向中国出口这些部位有助于提高整猪的价值,为欧洲提供了一个“宝贵且重要”的市场,因此终止这些订单将导致欧洲猪肉行业出现巨大业务损失。欧盟农业游说团体Copa-Cogeca猪肉工作组负责人安东尼奥·塔瓦雷斯表示,中方的反倾销措施将对欧盟业界造成“严重损害”。
西班牙肉类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这一消息出乎意料,绝不是个好消息。西班牙企业普遍使用20%的保证金率,唯Litera Meat公司仅适用15.6%,这是整个欧盟范围内的最低税率。西班牙农业、渔业与食品大臣路易斯·普拉纳斯呼吁通过对话化解欧中猪肉关税冲突,并表示愿协助行业对此问题。荷兰中央肉类组织对中国的拟议关税表示震惊。荷兰最大肉企Vion将面临32.7%的保证金比率,Westfort、Pali Group、Compaxo、Van Rooi Meat需应对20%的保证金比率。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当地时间5日说,欧盟正在研究中国对欧盟猪肉进口征收临时关税的决定。重新评估其贸易政策,确保农业部门不会成为国际谈判中的牺牲品。
来源:观察者网
浙江2025年第37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37周(9月8日-9月14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2.21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5.62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0.39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9月下旬双节备货能否带来盈利“惊喜”
近期屠宰企业屠宰毛利回暖,这得益于供需双重作用。9月生猪供应足、价跌,屠宰采购成本降低;开学与降温提振消费,9月上旬样本企业日均屠宰量环比增2.46%,摊薄单头成本。展望来看,9 月中旬毛利或窄幅波动,下旬随双节备货开启,屠宰企业盈利机会有望增多。
屠宰毛利回升
进入9月,屠宰企业屠宰毛利呈现上涨趋势,据卓创资讯统计,9月第二周全国屠宰企业屠宰毛利为33.38元/头,环比8月末上涨4.09元/头,涨幅为13.96%。一方面生猪市场供应渐趋宽松,生猪价格震荡下行;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开学以及降温对需求的提振,屠宰企业屠宰量回暖。
9月生猪量增价跌,降低屠宰企业采购成本
一方面,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经过繁育周期,使得现阶段生猪出栏量相应上升;另一方面8月部分企业出栏计划未能完成,延后至9月,所以9月生猪供应十分充沛,导致猪价不断下滑。据卓创资讯统计,截止到9月12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3.29元/公斤,环比8月末下滑0.28元/公斤,跌幅为2.06%,猪价的下滑,屠宰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
需求好转屠宰量增加,屠宰企业均摊成本下降
屠宰量的提升也是推动毛利回暖的关键因素。猪源供应宽裕,屠宰企业采购难度降低;同时院校开学以及降温对猪肉需求提振,导致屠宰企业开工率有所提升。据卓创资讯统计,9月上旬样本企业日均屠宰量为17.49万头,环比8月下旬增加0.42万头,增幅为2.46。屠宰企业屠宰量增加,规模化屠宰优势显现,每头生猪的均摊成本下降,进一步增厚了利润空间。
近期屠宰企业毛利回升是生猪市场供需结构调整的结果。9月中旬生猪供应整体宽松,养殖端对低价出栏有抵触情绪,挺价情绪渐浓,对猪价有一定支撑,猪价继续下跌空间有限,大概率维持窄幅震荡态势。开学季备货高峰已过,短期内缺乏强有力的消费刺激因素,终端需求将维持相对稳定,所以屠宰毛利波动有限。9月下旬随着双节备货开启,需求拉动和价格上涨将为屠宰企业带来更多盈利机会。因此,卓创资讯预计9月中旬屠宰毛利波动有限,9月下旬存上涨可能。
来源:卓创资讯
2025肉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厦门圆满举办
为加快构建现代化肉类产业体系,推动肉类行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9月13日,由全球服务贸易联盟指导,中国肉类协会主办的“圣农-2025肉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厦门举办。
本届大会以“聚智汇力 共赢发展”为主题,特邀政府及国际机构代表、行业专家及中国肉业M50高层,旨在通过探讨肉类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享新时期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科技创新成果,为肉类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大会由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主持。
中国肉类协会会长、世界肉类组织副主席陈伟在致辞中,向为保障肉类市场稳定供应付出努力的行业同仁表达了诚挚感谢。他指出,今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肉类行业需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谈及未来肉类行业的发展,他提出了五项重要举措:一是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前端养殖技术与效率,从源头上夯实产业基础;二是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三是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平台的作用,大力推广“推优”工作,引导行业良性竞争;四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持进出口贸易平衡,提升国产肉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政策引导,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世界肉类组织秘书长菲尔·哈德利表示,肉类是健康饮食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高蛋白及多种必需营养素的高质量来源,其营养价值不容小觑。肉类行业在全球发展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尤其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方面贡献显著。当前全球肉类行业主要面临五大挑战:可持续发展难题、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动物福利保障、疾病防控压力以及贸易波动风险。世界肉类组织作为代表肉类与畜牧业的全球性机构,基于行业需求,正积极解决各类问题。未来,将继续与组织成员及各方紧密合作,确保为全球消费者供应安全、健康、营养的肉类食品,让消费者不仅能“吃肉”,更能“享受吃肉”的过程,感受高品质肉品的魅力。
浙江省肉类协会会长陈金象及会员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中国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代表对畜禽屠宰技术标准“知标用标守标”行动进行了宣贯。
为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开展的畜禽屠宰技术标准“知标用标守标”宣贯行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动肉类产业全链条标准化升级,中国肉类协会向全行业发出如下倡议,倡议书由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刘蕾宣读。
9月15日,由中国肉类协会指导,世界肉类组织联合北京禄易隆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圣农-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盛大开幕。浙江省肉类协会会长陈金象受邀参加开幕式。
本次展览会展品覆盖生鲜肉、调理肉制品、深加工肉制品、屠宰装备、加工设备、包装设备与物料、食品配料、冷链物流、环保设备等肉类产业链各个领域。
来源:中国肉类协会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