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举办动物疫病检测操作技术培训班
2、华储网:9月23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5万吨
3、浙江2025年第38周生猪价格走势
4、能繁母猪为何必须严控?长效机制能否“稳住”猪价?
5、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
浙江举办动物疫病检测操作技术培训班
近日,浙江省举办两期动物疫病检测操作技术培训班。各市、县兽医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牛羊定点屠宰场检测人员和国家动物疫病监测站点、省际公路动物防疫检查站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共计16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包含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两部分。理论教学涵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非洲猪瘟形势及检测诊断技术、动物布鲁氏菌病检测诊断技术等内容,实操训练包括布鲁氏菌病原荧光PCR和抗体cELISA检测,布鲁氏菌和非洲猪瘟等试纸条现场快速筛查。培训班还围绕疫病防控有关工作要求,对加强兽医系统实验室能力建设、落实非洲猪瘟常态化检测、抓好布病源头闭环管理等三项工作进行部署。
本次培训内容详实、形式多样,有效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了重点疫病的检测技能,参训学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不断提升专业检测能力,扎实履行监测预警职能,为全省畜牧业稳产保供提供坚强可靠的技术支撑。
来源: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华储网:9月23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5万吨
9月19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25年9月23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于9月23日开展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本次收储挂牌竞价交易1.5万吨。
 
其实在9月16日,华储网就已经发布过两轮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出库、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于2025年9月18、19日实施,出库竞价交易挂牌国产冻猪肉15000吨(具体数量以实际挂牌为准),收储挂牌竞价交易15000吨。
结合近几个月一直在推进的生猪行业反内卷等一系列举措,中长期来看国内生猪价格中枢有望抬升。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未来生猪行业发展“提质增效”是主要趋势,落后产能将逐步出清,成本低财务状况好的优质产能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来源:华储网、中国猪业综合整理
浙江2025年第38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38周(9月15日-9月21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2.77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5.39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0.02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能繁母猪为何必须严控?
长效机制能否“稳住”猪价?
在养猪行业,最怕的是“过山车”——一头母猪的存栏变动,往往一年之后体现在市场供需和价格上。
日前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将能繁母猪产能控制放在突出位置,意味深长。相比此前主管部门多次强调的“降重”和限制二次育肥,此次会议把重点重新拉回到产能源头。这一变化,既是对猪价低迷现实的回应,也是为了防止行业再次陷入“产能过剩—价格暴跌—亏损退市—产能去化—价格暴涨”的恶性循环。
母猪决定行业未来。农业农村部设定的目标,是将能繁母猪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这对应着一个相对均衡的猪肉产量区间。然而现实却在“超标”。2024年1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达到4080万头,远高于合理区间。即便到2025年2月底,仍有4066万头。换句话说,明年猪肉供给情况已经写在账面上了。这也是为什么会议强调要在今年“调减”——减母猪,不是为了救今年的猪价,而是为了防止明年的供给洪峰。倘若不在源头上做文章,任何短期措施都难以撼动周期规律。
牧原、新希望、大北农等头部企业纷纷表态“不新增母猪产能”,甚至主动下调出栏体重,杜绝二次育肥。表面看,这是积极响应政策,但换个角度想,也是市场倒逼的现实选择。当前猪价在13.7元/公斤,同比下滑30.8%,部分地区已接近成本线。对企业来说,母猪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多一头就多一份风险。此时收缩产能,不仅是对政策的配合,更是自救的理性。问题在于,如果调控只是被动踩刹车,而非真正形成长期理性预期,一旦价格反弹,扩张冲动很可能卷土重来,政策与市场博弈仍会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反复。
难点不在龙头企业,而在行业结构。巨头有资本、有管理,可以快速执行减母猪、降体重,但在广大中小养殖户那里,产能调控落实难度更大。他们更依赖周期波动,价格一涨就会重拾“赌性”,导致总产能再次失控。周期的惯性,恰恰是生猪产业最大的隐忧。每一轮上涨行情,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盲目扩张,而当供给过剩、价格跳水时,最先被淘汰的往往是资金薄弱的中小养殖户,结果就是“上车快,下车也快”。这不仅损害了农户利益,也让产业结构难以稳定。
因此,产能调控的核心不是一次会议定调,而是如何建立一套“硬约束+软引导”的长效机制。硬约束在于能繁母猪存栏总量的监测和预警必须更加精细化,跨省区设定具体指标并严格执行,形成“开关”效应;软引导则在于通过金融工具和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合理负债,避免“高杠杆+高扩张”的恶性循环。尤其要注意避免“产能去化靠亏损”的老路,若无政策托底,行业总是要付出惨痛代价才能完成调节,这既浪费资源,也加大社会风险。
此次会议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就是监管层首次要求企业关注负债风险。这意味着生猪产能问题不仅是养殖规模的问题,更是金融风险的隐患。当猪价持续走低、行业利润收缩时,高杠杆扩张的企业最容易出事,风险甚至可能溢出到金融体系。尤其是上市猪企,背后连着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和地方财政,如果不能在扩张与收缩之间保持理性,问题就不只是猪价,而可能演化成金融风险。生猪产业早已不是单纯的农业问题,而是涉及“三农、资本市场、金融安全”的综合考题。
有生猪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次会议采取了“不能带通讯设备、会后不得泄露”的严格安排,这说明监管层对产能调控的敏感性有清醒认识。猪肉是重要的民生商品,价格过快波动不仅影响养殖端的盈亏,还会直接传导到居民消费和通胀水平。无论是过度上涨还是过度下跌,都会引发社会预期的动荡。因此,对能繁母猪的精准调控,不只是行业内部的自律问题,而是宏观经济稳定的一环。
一句话概括,此次生猪产能调控是理性“刹车”,但能否避免再度陷入周期恶性震荡,还要看政策能否从临时会商走向长效机制。在行业巨头的配合之外,如何约束分散养殖主体的盲目扩张,如何管住资本冲动,才是决定未来猪价能否真正稳定的关键。
来源:大河财立方
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
作为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每年生产约7亿头猪,生猪出栏量约占全球一半。同时,猪肉占我国肉类消费的六成左右,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菜篮子”产品之一。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9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3.8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1.8%;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4.5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8%。
那么生猪价格为什么会阶段性下跌,养殖企业将如何应对,未来生猪市场情况如何?记者对此做了深入采访。
生猪供给充裕,养殖连续15个月盈利
据测算,自2024年5月起,至2025年7月,生猪养殖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今年前7个月出栏生猪头均盈利108元。
行业普遍认为,对于生猪养殖而言,猪价围绕成本不断波动,养殖时赚时亏是行业常态,本轮如此长的盈利期是比较罕见的,这离不开政府加强调控引导和行业降本增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自去年9月以来,针对今年春节后猪价可能出现的季节性下跌,农业农村部就提前给行业“打预防针”,持续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开展逆周期调控。今年以来,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对养猪大省和头部企业进行指导提醒,有效抑制了养殖场(户)在盈利期大幅扩产的冲动,为后续做好生猪稳产稳价工作打下了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较去年年末高点减少了37万头,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105%上限逐步回调。
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在“苦练内功”,提高生猪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尽力延长盈利周期。“目前,公司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平均水平已经达到29头,优秀水平能够达到35头。同时,我们看到猪的生长潜能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将持续创新,推动养猪向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绿色低碳迈进。”牧原集团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说。
当前,我国生猪行业PSY等核心生产指标持续改善,专家预计全年PSY将增加0.5头以上。同时,饲料价格低位运行,有利于行业继续保持盈利。持续的盈利还使头部企业现金流得到补充,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今年上半年,牧原盈利107.70亿元,海大盈利26.39亿元,一些前期破产重整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大型养殖企业积极响应号召调减产能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猪周期”,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但猪肉消费增长趋缓。6月10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主产省份生猪生产视频会,调度地方生猪稳产稳价工作进展情况,专门部署产能调减工作。7月2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持续抓好产能综合调控,多措并举降本增效,推进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近期,农业农村部正在指导各地开展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积极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的风险。
如今,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70%,生猪生产前20强企业的出栏量超过30%,大型养殖企业对生猪产能调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生猪产能调控的“总开关”,牧原等大型企业正在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积极调减产能。据了解,牧原集团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从今年初的362万头,降至目前的343万头,已减少19万头。
“产能调控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牧原作为生猪养殖大企业,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多维度调减产能。”李彦朋说,牧原今年计划再减少13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这相当于减少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
近期,在农业农村部预警引导下,生猪养殖场(户)持续采取降重措施顺时顺势出栏,生猪宰前均重持续降低。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3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128.3公斤,较6月初降低约2.6公斤,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2.0%。其中,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已带头将出栏均重降至120公斤左右。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生猪出栏均重的降低意味着,在出栏相同数量生猪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猪肉总量会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目前我们的商品猪出栏均重已从前期的130公斤下调至119公斤,下降了11公斤。此外,自6月起牧原已经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李彦朋说。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加快出栏、降低体重会使当前价格短暂下行,但长期看对维持市场行情有利,将推动第四季度价格重心上移,防止养殖陷入亏损。
“面对生猪产能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河南省扎实做好生猪产能调控,结合PSY水平提升情况,及时将全省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00万头下调至370万头,同时每周发布生猪价格信息,提醒广大养猪场(户)降低出栏体重、不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王彦华说。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表示,面对猪价下行,主要通过国家政策性调控、市场自发性调整来共同应对。大型养殖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不搞逆市扩张,更加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育种、营养、管理),并带头减少二次育肥行为。
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
受市场长期看好驱使,今年2月至7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3%,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至明年1月生猪出栏量还将明显增多。
朱增勇认为,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将提振消费需求,猪价有望季节性回升,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有望继续保持盈利。
今年四季度商品猪供应仍将较充裕,但龙头企业带头降低出栏活重,有望缓解猪肉供给过剩的局面。从消费需求来看,四季度天气转凉,南方腌腊再次提振猪肉需求,将支撑猪价温和季节性回升。
同时,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养殖场(户)出栏商品猪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明年春节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只有主动去化过剩产能,市场行情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
朱增勇建议大型猪企带头响应相关政策,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优化猪群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通过降低死亡率、优化饲料配比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中小养殖户,朱增勇建议聚焦降本增效,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在顺时顺势出栏肥猪的同时,做好成本管控和猪病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生猪产能综合调控,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加密监测预警频次,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产能调减措施,对产能增加较多、压栏严重的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确保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的目标落实到位,同时控制生猪出栏体重,继续减少二次育肥。促进不同类型养殖场户协同发展,引导大型猪企有序规范发展,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带动合作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免疫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精准化防控措施,组织开展秋季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着力补齐中小养殖场户防疫短板,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来源:农民日报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