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肉类资讯丨猪价旺季不旺陷困局 产能过剩倒逼行业深度调整
最新动态
肉类资讯丨猪价旺季不旺陷困局 产能过剩倒逼行业深度调整
2025-09-293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导  读

1、农业农村部再开会议强调产能调控

2、发改委:生猪每头亏损106.13元

3、浙江2025年第39周生猪价格走势

4、猪价旺季不旺陷困局 产能过剩倒逼行业深度调整

5、9月猪价月跌近10%,双节临近,后市怎么走?


01

农业农村部再开会议强调产能调控


  9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暨“三秋”生产视频会。会议强调,要扎实抓好“三秋”农业生产,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生猪产能综合调控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为新形势下提升粮食产能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持续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户小户联动、点上面上结合、政策保障和包保指导协同,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取得显著成效。要推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上升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进一步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为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要求,要抓实抓好“三秋”生产重点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秋粮收获,确保“颗粒归仓”,着力抓好冬小麦生产,持续巩固冬油菜扩种成果,确保冬小麦、冬油菜种足种满。要稳定“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抓好冬春蔬菜稳产保供,强化生猪产能综合调控,持续抓好肉牛奶牛产业纾困,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要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紧盯不放抓好渔船、农机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表示,面对猪价下行,主要通过国家政策性调控、市场自发性调整来共同应对。大型养殖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不搞逆市扩张,更加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育种、营养、管理),并带头减少二次育肥行为。


  朱增勇认为,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将提振消费需求,猪价有望季节性回升,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有望继续保持盈利。


  今年四季度商品猪供应仍将较充裕,但龙头企业带头降低出栏活重,有望缓解猪肉供给过剩的局面。从消费需求来看,四季度天气转凉,南方腌腊再次提振猪肉需求,将支撑猪价温和季节性回升。


  同时,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养殖场(户)出栏商品猪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明年春节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只有主动去化过剩产能,市场行情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


  朱增勇建议大型猪企带头响应相关政策,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优化猪群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通过降低死亡率、优化饲料配比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中小养殖户,朱增勇建议聚焦降本增效,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在顺时顺势出栏肥猪的同时,做好成本管控和猪病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来源:农业农村部



02

发改委:生猪每头亏损106.13元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最新一周生猪、肉鸡、蛋鸡价格分析:供应端出现集中增量,但下游需求增量有限,供大于求拖累生猪周均价环比下滑,生猪每头亏损106.13元;屠宰企业收购积极性不高,毛鸡走货不快,价格继续下滑,肉鸡每只亏损0.95元/只;正处中秋节前备货高峰期,加之气温下降,贸易商入市采购量均有所增加,市场交投活跃,蛋价快速上涨,每只盈利3.2元。


生猪每头亏损106.13元


本周全国猪料比价为5.12,环比下跌1.54%。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仔猪育肥模式的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为-106.13元。


wechat_2025-09-29_121534_663.jpg 

本周生猪均价环比下滑。周内散户积极出栏,且养殖场出栏意愿偏高,供应端出现集中增量,但下游需求增量有限,供大于求拖累生猪周均价环比下滑。


未来一周,随着养殖端低价惜售情绪渐显,猪价跌速或放缓,但终端消费提振不足,猪价反弹动力有限,预计下周生猪周均价或环比继续回落,养殖预期亏损继续增加。


来源:国家发改委



03

浙江2025年第39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39周(9月22日-9月28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3.96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5.07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19.74元/公斤。


图片1.png图片2.png图片3.png图片4.png图片5.png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04

猪价旺季不旺陷困局

产能过剩倒逼行业深度调整


  金秋九月本应是畜牧业的传统旺季,但生猪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据猪好多网监测数据,9月26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2.71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04元/公斤。以斤为单位测算,目前“5元猪价区”已覆盖全国半数区域。另据农业农村部监测,9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3.85元/公斤;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4.5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8%。


  南华期货分析师戴鸿绪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国家已采取一系列调控产能的措施,“政策底”已经显现。由于生猪存栏量仍处高位,企业出栏压力较大,“市场底”尚未真正形成。


  不过,市场也在释放一些积极信号。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中秋、国庆双节及开学季可能带动消费回暖,叠加多次猪肉收储,猪价或阶段性止跌。长期来看,产能调减效果或在2026年下半年显现,届时猪价有望呈上涨趋势。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猪周期”,申万宏源认为,本轮生猪养殖行业内生性扩产周期已近结束,仔猪养殖亏损或加快产能淘汰。在政策与亏损减产的推动下,行业产能有望进入加速去化的阶段。


  猪价进入成本价区间


  整体存栏量大、头部企业释放产能、养殖户加快出栏等因素,共同指向猪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加之近期消费力不足,使今年猪价呈现“旺季不旺”的情况。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近两年较高水平,其中2024年11月达到最高点4080万头。


  按猪生长周期测算,目前存栏的中小猪只仍在持续育肥,形成供应,2025年第三季度理论生猪供应水平环比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6%,已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


  产能扩张之下,出栏量仍在高位,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与规模优势持续释放产能。


  据西部证券数据,上市猪企2025年1至8月累计出栏量为1.26亿头,同比增长21.12%,8月出栏量为1660.36万头,同比增长29.11%。其中,牧原股份(002714.sz)、温氏股份(300498.sz)出栏量分别同比增长27.10%、37.85%。


  相较而言,规模化猪企的出栏量大、速度更平稳,部分中小养殖户的养殖情绪变动较为明显,这也是7至8月猪价未能如期反弹的原因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认为,市场预期转变后,前期压栏的大猪及二次育肥现象减少,部分养殖户出现恐慌性出栏行为,形成“价格越低越急于出栏,越出栏价格越低”的负向循环。


  戴鸿绪分析,价格影响下,生猪养殖利润不断缩窄,自繁自养的利润接近成本。仔猪毛利季节性下降,叠加近期猪价走弱,养殖户补栏意愿较差。二育方面,标肥基差季节性同期保持高位。屠宰方面,和前几年相较,企业的利润表现较好,预计后期随季节性提高。


  不过,这一影响并未完全传导至上游。“目前猪饲料整体供应、销售情况稳定。只不过以前一些合作稳定的大客户会按生产计划定期、批量补货,现在客户的采购行为更为谨慎。”四川成都一家猪饲料企业负责人王潇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从我们合作的客户来看,行业对主动去产能、提质增效已达成共识,大家对猪周期也有更理性的认识。我们预计到今年11月,前期过剩产能逐步消化,猪价有望逐步企稳回升。”王潇说。


  面对猪价的持续下探,政策层面正积极采取行动。


  今年6月,有关部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计划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9月16日,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提及落实生猪出栏称重等内容,牧原股份、新希望(000876.sz)、大北农(002385.sz)等上市猪企及双胞胎、铁骑力士等区域龙头企业参会。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较上月减少1万头,环比增幅收窄。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针对生猪市场的调控力度持续加码。据华储网消息,9月28日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出库竞价交易,挂牌国产冻肉1.5万吨,系9月以来第四次通过储备肉来调控猪价走势。


  宏观调控下,企业也开启了一场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的“瘦身革命”。


  比如,温氏股份此前对内发布通知,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严格控制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同时,逐步下调出栏均重,6月份环比下降3斤,中期目标降至240斤。


  新希望表示,2023年至今公司存栏量基本没有增长,未来一段时间也会保持当前规模,同时还将生猪出栏体重长期控制在118至120公斤。


  牧原股份养猪生产负责人也表示,牧原从最高的母猪存栏362.1万头,已减少19万头,预计年底将降至330万头。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认为,近几年产能或进一步集中在养殖集团手中,但中小养殖企业并非无生存空间,而是转变了养殖模式。


  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差异化经营构筑“护城河”。例如,陕西西安一家黑猪养殖加工企业负责人王健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黑猪生长周期长达一年,养殖成本相对较高,适合走高端路线,公司自主开发了黑猪肉臊子、蒸碗等预制菜产品,销往本省及上海、广州、乌鲁木齐等地。随着品牌逐渐成熟,近年来受普通猪价下跌的影响较小。


  “目前,我们正尝试在猪饲料中加入红枣、苜蓿、黑麦草等原料,以提升猪肉品质。”王潇表示。


  此外,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土猪养殖户还通过打造“生态猪肉”“有机认证”产品,成功将售价提升至20元/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40%以上。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此轮产业变革并非只做减法,而是做优结构。未来行业或将呈现“三三制”格局,即30%头部企业保障基础产能,30%特色养殖满足差异化需求,40%中型家庭农场发挥灵活性优势,此种结构有利于抵御周期波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5

9月猪价月跌近10%

双节临近,后市怎么走?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近期部分低价区域已逼近成本线。国家统计局9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3.7元/公斤,与2024年9月上旬的19.8元/公斤相比,下降了30.8%。


  面对生猪市场波动形势,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已多次强调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政策,推动行业有序调节生产节奏。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淘汰和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行为、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格遏制新增产能等。


  在这一背景下,生猪价格变化已成为养殖户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农视网记者专访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就生猪市场现状与产能调控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供需失衡:猪价下跌的深层原因


  一般来说,6月至8月是一年中的猪肉消费淡季,生猪出栏也处于全年低位。但受2024年头部企业产能扩张的影响,2025年同期生猪出栏量仍居高位。公开数据显示,8月份18家上市猪企出栏量同比增长29.11%,其中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出栏量均显著增长。


  因此,尽管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环比下降0.8%,预示着近期出栏量将减少;8月能繁母猪存栏也出现拐点,意味着10个月后的远期供给开始收缩。但受生猪生长周期影响,当前规模猪场的总存栏量仍保持环比增长。也就是说,目前存栏的中小猪只仍在持续育肥、形成供应,使得现阶段整体产能压力依然显著。


20250924095439274.jpg

18家上市猪企2025年8月公开数据

图源:中国猪业


  与此同时,七、八月份的猪肉消费却处于季节性淡季,家庭及餐饮需求均有所下降。供给居于高位,消费较为疲软的双重影响,是生猪价格7月以来再次震荡走低的关键原因。


  此外,朱增勇还指出了另一个重要因素:“七八月份未能出现传统的猪价反弹趋势,前期压栏的大猪和二次育肥现象减少,部分养殖场户开始恐慌性出栏,这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的局面。这种恐慌性出栏会导致价钱越低,养殖户越想快点出栏,越卖价格越低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现象,朱增勇表示:“短时间会有这种现象,但随着政策调控的推进,这种情绪慢慢稳定以后,出栏的节奏逐渐会稳定下来。”


  精准施策:多层次调控体系全面启动


  针对生猪市场情况,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调控体系。短期通过减少二次育肥、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来平衡市场供给;中期通过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降低成本,减少市场风险;长期则是通过调节能繁母猪存栏量,影响10个月后的商品猪供应。


  其中,朱增勇特别解释了能繁母猪调控的重要性:“能繁母猪的产能影响的是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因为生猪生产周期包括112天妊娠期和6个月育肥期,共计10个月左右。现在的调控是为了保障未来市场的供需平衡。”


  对于近期启动的收储工作,朱增勇解读道:“在8月25日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后,不到1个月时间,9月19日国家再次启动1.5万吨的中央冻猪肉收储工作,也是为了平缓养殖户的这种恐慌性情绪,传达积极的市场信号,防止猪价过度下跌。”


  他还补充说:“调控的核心目标是保持养殖场的合理盈利空间,让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同时防止猪价过度下跌,缩小下跌空间,减少下跌时间。”


  分类指导:差异化措施促产业升级


  针对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本轮调控政策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化特点。散户及中小型养殖户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冲击,往往会出现“恐慌性出栏”等非理性行为。所以政策层面通过启动猪肉收储等措施,重点在于稳定市场情绪、引导理性预期等。


  相比之下,大型养殖企业依托其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出栏节奏,按照既定的育种和出栏计划有序组织生产。因此政策也注重引导和督促这类企业从生产计划层面进行主动调整,更好地发挥其稳定市场的功能。


  调减产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朱增勇也对养殖户提供了具体建议,强调养殖户应重点关注养殖效率。他表示,如果生产成本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达到二十五六头以上,可以保持现有节奏,稳定生产。但如果成本明显偏高,PSY水平低于20头,就应该加大淘汰力度,通过淘汰低产能的能繁母猪,争取将生产效率提升至23头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朱增勇也特别强调:“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整个产业更良性地循环。”


  对于未来走势,他分析道:“四季度供需均会协同增长。节前猪价可能还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临近双节的时候,猪价在消费基础带动下可能会有一些小幅的反弹。但具体的价格反弹,一方面还得靠政策引导,另一方面还得靠市场。”


来源:农视网、宁檬资讯综合整理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重点资讯
RECOMMEND


农业农村部出台活体动物运输新规

《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规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