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储网:10月11日收储1300吨冻牛羊肉
2、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序调减
3、浙江2025年第40周生猪价格走势
4、冻猪肉收储托稳市场预期
5、国庆猪市“旺季反跌”,期货跳水、政策难阻颓势,猪价底在何方?
华储网:10月11日收储1300吨冻牛羊肉
10月11日,中央储备冻牛羊肉第五次收储启动。1300吨专项投放西藏,冻牦牛肉与冻胴体羊成为靶向目标。今年第四、五次收储合并发力,总量5200吨。
9月30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25年第5次中央储备冻牛羊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交易时间为2025年10月11日13:30-16:30,本次交易竞价最小幅度为20元/吨。据通知,本次收储交易1300吨,收储地点为西藏地区承储企业,通过竞价交易方式确定加工企业、加工数量和入库成交价格。本次收储品种为冻牦牛肉和冻胴体羊,且必须为收储交易日之后生产加工的产品。
来源:华储网等综合整理
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序调减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我国年出栏生猪约7亿头,占全球总出栏量的一半。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比约60%,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当前,在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后,生猪产能调控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序调减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全国正在开展生猪产能综合调控,计划利用半年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以防范市场大幅波动风险。这一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相比去年年末的高点已经减少37万头。这意味着产能正从调控绿色合理区域105%的上限逐步回调,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
产能调控的及时性得益于前期的精准预警。自去年9月起,农业农村部就针对今年春节后可能出现的猪价季节性下跌提前发出预警,持续发布产能过剩提示,开展逆周期调控。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养猪大省和头部企业的指导,有效抑制了养殖场(户)在盈利期盲目扩产的冲动。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王彦华表示,结合PSY水平提升情况,河南省及时将全省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00万头下调至370万头,同时每周发布生猪价格信息,提醒广大养猪场(户)降低出栏体重、不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
大型猪企带头响应
规模化养殖企业在产能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超过70%,前20强企业的出栏量占比超过30%,大型养殖企业对生猪产能调控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牧原集团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正在积极落实产能调减计划。据牧原集团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介绍,牧原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从今年初的362万头降至目前的343万头,减少了19万头。今年计划再减少13万头,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
这一减产规模意味着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将被削减,对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除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外,牧原还积极降低出栏体重,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前期的130公斤下调至119公斤,并自6月起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
温氏等头部企业也积极响应号召,将出栏均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3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128.3公斤,较6月初降低约2.6公斤,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2.0%。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王爱国指出,面对猪价下行,大型养殖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不搞逆市扩张,更加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育种、营养、管理),并带头减少二次育肥行为。
来源:农民日报(摘选)
浙江2025年第40周生猪价格走势
据浙江放心肉商情网对全省80家屠宰厂(场)日报监测统计,2025年第40周(9月29日-10月5日),全省生猪屠宰上市量25.63万头,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4.83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为19.43元/公斤。
来源:浙江放心肉商情网
冻猪肉收储托稳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国生猪均价为15.1元/公斤,同比下跌10.9%。为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当前生猪市场行情如何,收储对市场影响怎样,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行情缘何低迷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震荡下跌,近期跌幅有所扩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说。
今年年初,生猪价格呈震荡下跌趋势,年中猪价反弹后再次下跌,9月最后一周价格为13.27元/公斤,同比下跌27.8%,较年初价格累计下跌19.9%。1月份至9月份,猪肉均价为25.97元/公斤,同比下跌4.8%,跌幅小于生猪。
朱增勇表示,供强需弱是导致猪价近期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从消费端来看,7月份、8月份猪肉消费处于季节性淡季,家庭及餐饮需求均有所下降。从供给端来看,1月份至8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24870万头,同比增长17.4%。8月屠宰量依然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稳步增长,持续高于上年同期,生猪产能持续释放。以往年份同期生猪出栏会季节性小幅回落,但今年7月份以来,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叠加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现象减少,生猪供应反而较充足,叠加9月份部分养殖主体恐慌性出栏,导致“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9月份,白条猪批发加权平均价是16.46元/公斤,比8月份16.87元/公斤下降2.43%,同比下降29.36%;白条猪日均上市量为1895.13头,比8月份1734.84头增加9.24%,同比增长9.65%。
“白条猪供应充足,是肉价波动下行的主要原因。此前压栏及二次育肥的生猪都赶在这个时间段出栏,再加上规模养猪场的生猪也在减重出栏,使得近期阶段性供应过剩,对猪价形成了打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
稳定产业预期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等多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参会。此前,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已多次召开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
“今年以来,生猪产能持续增长、生猪供应阶段性过剩。针对生猪市场情况,政府已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调控体系。”朱增勇说,能繁母猪的产能影响的是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生猪生产周期包括112天妊娠期和6个月育肥期,共计10个月左右。现在的调控是为了保障未来市场的供需平衡。
他认为,短期可通过减少二次育肥、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来平衡猪肉市场供给,通过冻猪肉收储托市稳预期。中期可通过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降低成本,降低市场风险。长期则需要通过调节能繁母猪存栏量,将能繁母猪存栏从当前的4042万头调减100万头,来保障市场整体稳定,确保养殖户获得合理收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官网宣布:为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
启动猪肉临时储备收储,依据是价格过度下跌。如何判断猪价过度下跌呢?先要了解一个概念:猪粮比。猪粮比就是生猪价格与作为饲料的玉米价格之比。猪粮比价采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统计的每周生猪出场价格与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二等玉米平均批发价格的比值。根据近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对应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价约为7∶1。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设定的预警机制,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发布三级预警;当猪粮比价连续3周处于5∶1至6∶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5%,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在5%至10%时,发布二级预警;当猪粮比价低于5∶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10%,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0%时,发布一级预警。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2021年6月2日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明确,国家层面在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发布时暂不启动临时储备收储;二级预警发布时视情启动;一级预警发布时,启动临时储备收储。地方启动临时储备收储条件参照国家层面做法执行。
自今年8月第2周起,猪粮比持续低于6∶1,9月17日猪粮比为5.8∶1,部分中小养殖户已经开始亏损。8月25日,有关部门启动1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9月19日,再次启动1.5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规模较前轮增加。
截至目前,不包括轮换收储,今年已累计收储3.5万吨冻猪肉。“收储冻猪肉的根本目的是稳定市场、防止猪价过度下跌。收储与产能调控相辅相成,收储着眼于科学引导市场预期以短期稳定市场、缓解阶段性过剩和市场恐慌情绪,产能调控则从短中长期供给源头调节供需格局,降成本、调供给。二者结合,既能在短期托底行情,又能在中长期稳定产业预期,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朱增勇说。
价格有望企稳
统计显示,9月3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511主力合约以12355点报收,较8月25日收盘价13910点下跌了11.18%。10月9日,国庆长假后第一天,2511主力合约收盘报11595点,单日跌幅达6.15%。
“自2009年6月份我国首次启动调控预案以来,国家猪肉收储已实施过多次。政策调控效果,不同年份间差别比较大。”朱增勇说。
2009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收储后,有效扭转了猪价过度下跌的势头。据原农业部480个集贸市场监测点数据,2009年6月第2周生猪价格止跌企稳,从第3周开始连续15周回升。
2014年3月底,有关部门启动收储,4月第1周生猪价格跌幅趋缓,4月底企稳,5月初第2次收储后猪价快速回升。
2019年第二次收储启动时,猪价明显回升。
“以往冻猪肉收储对行情的影响表明,收储有利于养殖户减少恐慌性抛售,出栏速度放缓,从而推动猪价止跌企稳,叠加消费提振,价格有望止跌反弹。”朱增勇说。
刘通分析,冻猪肉收储托稳市场预期,龙头企业带头适度压缩产能,供求关系改善之后,猪价有望回升。
对于后市,专家表示,四季度生猪供给仍然处于比较充裕且稳定的状态,随着前期压栏大猪市场风险的释放,生猪出栏节奏将较平稳,有助于缓解供大于求的局面。从消费端来看,国庆、中秋季节性消费提升,再加上11月份南方陆续开始的腌腊行为,都会带动猪肉消费持续增长。综合来看,四季度猪价有望逐渐止跌企稳并回升,价格不会大起大落。
来源:经济日报
国庆猪市“旺季反跌”
期货跳水、政策难阻颓势
猪价底在何方?
国庆假期,本应是生猪的传统需求旺季,但市场却呈现“旺季不旺”的态势。全国生猪主流成交价在11.0~12.6元/公斤区间运行,川渝地区成交价更是跌破11元/公斤大关。
10月9日,生猪期货跳空低开,主力合约最低触及11535元/吨的阶段性低点,截至午盘收盘下跌5.88%。同时,成交量放大至5万余手,与9月30日相比增长逾30%。
消息面上,9日晚,“猪茅”牧原股份公告称,根据公司生产、销售部门的最新预计,2025年仔猪出栏量预计区间由“800万~1200万头”调整为“1200万~1450万头”。
“生猪期货成交量与跌幅同步扩大,表明市场对后续供需格局持悲观态度。”华联期货生猪分析师蒋琴表示,当前期现货价格共振下跌并非由单一因素主导,而是产能长期过剩、消费疲软等因素叠加所致,行业进入短期价格承压与长期产能出清的关键博弈期。
新湖期货生猪分析师刘英杰告诉记者,自8月下旬以来,生猪期货走出一波流畅的下跌行情。“双节”备货对猪价的提振作用比较有限,市场需要看到能繁母猪产能明显去化,才能确认价格底部,否则难以扭转下跌趋势。
事实上,为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频频召开座谈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产能调控方面,明确要求严格落实相关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虽然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但实际产能去化速度不及预期。”蒋琴表示,生猪养殖行业自2024年以来已经连续盈利约18个月,养殖端主动去产能的积极性并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5%。虽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但仍高于3950万头的产能调整目标。2024年4—1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震荡攀升,2025年年内产能基本趋于稳定,部分企业7月前仍有小幅增长。因此,当前全国生猪出栏量将维持惯性增长的态势,市场供应压力持续增长。
格林大华期货生猪分析师张晓君表示,政策指引下的“减重预期”,或许会对猪价波动的幅度和节奏产生明显影响。“减重预期”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猪价下跌幅度,减弱期货合约贴水预期。
展望后市,张晓君认为,当前猪价已经进入磨底阶段。短期来看,供强需弱使猪价承压运行。中期来看,2—6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环比增加,下半年生猪供给增长预期仍然存在,年底猪价上涨幅度受限。长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水平且生产效率同比提升,若排除疫病影响,则今年全年生猪产能将持续提升。
“四季度是否出现季节性反弹以及反弹幅度都取决于生猪出栏体重。若生猪出栏体重持续下降,年底供应压力减弱,则猪价有望反弹,但上行空间有限。”张晓君说。
蒋琴表示,部分集团企业未完成国庆节前的出栏计划导致供应后置,市场整体供应压力持续累积,预计短期全国生猪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难以扭转,生猪现货价格偏弱运行,期货盘面跟跌修复基差,后续需重点关注养殖端的出栏节奏及二次育肥动向。
“生猪价格底部尚未确认。”刘英杰提示,当前行业去产能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市可能继续下跌,但不建议投资者抄底。
来源:期货日报
--END--
声明:
1、本资讯转载的作品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资讯内容系转载,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